經常喝醬酒的朋友們會問到一個問題:為什么我這次喝的酒和上次喝的酒感覺不一樣了?不是同一批酒嗎?
不妨問問自己:喝醬酒最在意的是什么?為什么在眾多白酒中選擇了醬香型?有的人選擇醬酒是為了健康,有的人癡迷于12987工藝的匠心,有的人偏愛其稀缺獨特感,有的人熱衷于它歷經時間沉淀的厚重口感。我們選擇醬香白酒的所有理由,都繞不開以【工藝】為基礎的共同特點。

工藝決定了醬酒的健康性,工藝決定了醬酒生產過程中的匠人精神,工藝決定了醬酒的原料挑剔、生產不易、產量稀缺。匠人手作,正是它的靈魂所在。

傳統的醬酒至少需要160多道工序,1800天(5年)以上全球最長的食品生產加工周期,無數工匠參與完成,每道工序的一小點差異,都會導致味道不一樣。而生產過程中的發酵溫度、濕度及大曲與高粱的比例、攪拌的均勻度、烤酒的溫度、時間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每一批酒的風味。

酒的品質大大依托于自然的條件和人的技藝,這就很難要求每一批次的醬酒口味100%一致。就像中式餐飲與連鎖肯德基的對比一樣,再頂尖的大廚,炒出來的菜也不敢保證每一道都100%復制,而肯德基隨便哪個員工都能輕松搞定味道一致的快餐,這就是手作與工業化生產的區別所在。
道理雖如此,糧者仍不放松對質量的要求。每一個環節,力求做到最好,最大限度的保證品質的穩定。那為什么同一批醬酒口感會略有差異?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

喝酒是存在感覺過程差異的,即一種風味掩蓋另一種風味,一種風格感受又可誘發另一種風格感受。比如說你先飲甜酒,再吃蘋果,就會產生酸感;吃過咸、過鮮或過麻、過辣、過熱等刺激性過強的食品時,都會影響飲酒時的口感。

我們在飲酒時,當時的心情與周圍的環境都會影響酒入口的感覺,就好比心情好時與心情不好時喝酒,再加上每個人的味蕾敏感度不同,心理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。同樣的酒,在不同時間、不同溫度下,酒的口感就會有差異。

冬天喝酒和夏天喝酒也是不一樣的,酒溫過高會破壞酒體風味的協調性,溫度過低則會壓制香氣物質的揮發;只有恰當的飲用溫度,才可以更好的釋放白酒中的香氣香味物質,醬酒的獨特味道才能更好的被品味到。

每個人存放酒的方式不一樣,醬酒的儲存條件需要避免讓陽光直射、避開一些刺激性的氣味環境、放在溫度相對穩定且通風的地方。如果保存的不得當,醬酒的口感也會有所不同。
雖然醬香酒“百嘗百味”是十分正常的,甚至也可以說是醬酒的特色之一。但是要明確一點:即使有差異,也必定只是十分細微的差異。糧者提倡“少喝酒 喝好酒 喝健康酒”,做一款高質價比、有面子的純糧醬香酒。